竹林翠翠覆丘巒,茶樹青青蓋滿山。穿行在盛夏的能仁鄉山場,薰風拂面,白茶長勢喜人。近年來,定遠縣能仁鄉堅持黨建引領,按照“產業興旺、生態宜居、鄉風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總體要求,聚焦經濟社會發展,不斷創新“黨建+”工作模式。通過“學浙江、提能力、促振興”抓住鄉村振興的“牛鼻子”,立足自身實際,敢于大膽嘗試,在“白茶產業、環境整治、基層治理、招引項目”四個方面取得突出成效,鄉村面貌煥然一新,群眾幸福感滿滿。
聚焦資源優勢 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
能仁鄉山林資源豐富,素來就有茶葉種植傳統,原有的“老山茶”在清朝時就頗有名氣,后因種植加工技術等原因逐漸消落。
“鄉村振興、產業先行”,面對產業振興難題,能仁鄉黨委政府大膽破題。先后3次組織40余名村黨組織書記和黨員前往浙江安吉實地觀摩考察,引進素有“中國白茶第一村”之稱的黃杜村安吉白茶。同時引進“茶人才”4人,并選聘安徽省農科院4名茶葉研究專家擔任技術專員,由涼亭村先行探索形成“村黨組織+合作社+公司+農戶”的產業發展模式。村黨組織引領,投資480萬元建成集白茶加工、品鑒、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制茶車間和直播間,圍繞茶文化打造了3個文旅融合項目,在提高畝均收入的基礎上,提升白茶產業價值。
“去年一年,我們堅持盤活荒山資源,發展白茶種植500畝,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6萬元,農戶人均增收5000元。今年,我們還將穩步擴大白茶種植規模,明年預計達到2000畝。”鄉黨委書記郭慶說道。
聚焦宜居環境 助力美麗鄉村換新顏
走進朱程村何慕西組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兒童們喜愛的“卡通樂園”,孩子們在此嬉戲玩鬧,大人們則是在綠色長廊里休閑納涼,呈現出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。
“沒想到我和老伴七八十歲的人了,還能在家門口看到這么好的環境,柏油路鋪上了,還修了文化廣場,我們就跟電視上的城里人一個樣。”談起居住環境的變化,村民慕大爺樂的合不攏嘴。
產業先行,環境也要跟上。能仁鄉發揮黨建引領作用,建立“1+2+N”工作模式,即1個黨政班子成員帶領2名鄉干部、2名村干部、2名公益崗位、2名保潔員工作模式,形成環境整治工作小組,廣泛動員基層群眾自發參與其中,提升基層群眾自治實效。
清除臟亂差,創造宜居生活。借助沿山道路區位優勢打造一段風景廊道上的靚麗“路邊莊”,構筑能仁人居環境整治基本版。用活項目資金,以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實現“五清一改”,調動群眾積極性,主動引導做到“四凈兩規范”、“四勤兩參與”。用好“二老”(老娘舅、老干部)和鄉賢帶頭“四捐”(捐錢、捐房、捐地、捐物),群眾自發籌集的30余萬元資金全部注入何慕組人居環境整治,“干部帶頭、黨員示范、群眾參與”的工作局面正逐步形成。
聚焦基層治理 探索共建共治新路徑
能仁鄉持續推動落實“黨建+信訪”工作體系,深化信訪“1+5+N”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機制,建立以黨委副書記、政法委員、派出所所長、人大代表、政協委員和“二老”相互配合的專項隊伍。將百姓熱線、“監督一點通”平臺投訴、領導班子成員信訪接待作為主攻初信初訪的“三大”抓手,充分發揮“兩代表一委員”和“二老”群眾基礎深厚優勢,致力于打通信訪“中梗阻”。2022年以來,該鄉累計接待群眾158起,化解群眾信訪153件,群眾滿意度96.8%。“矛盾與沖突是基層治理中無法回避的,我們主攻初信初訪,就是用真心的溫度、辦事的速度、化解的力度,做好人民群眾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,辦好他們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。”鄉黨委副書記葉俊說道。
聚焦項目招引 構建就業致富新門路
能仁鄉不斷優化頂層設計,充分整合優勢資源,以鄉村振興產業園項目為核心,不斷優化營商環境,壯大產業規模,建設產業集群。成功引進安徽特斯卡鞋業有限公司,注冊資金1.2億元,可實現年增加稅收400余萬元,解決群眾就業崗位300個,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。“以前在家里只能靠干農活和打零工為生,還要養老人帶孩子,一年攢不下幾個錢,只能外出打工。現在村里面有了茶場,鄉上也有了工廠,我們夫妻倆終于不用和孩子分隔兩地了。”一對90后夫妻感慨道。
該鄉著力建設高標準產業集群,形成“3336”項目發展模式,即圍繞白茶、粉絲牛肉休閑食品和絲瓜絡布鞋3個農業全產業鏈項目;丁王寺、桃花山和石頭圩古民居3個文旅項目;農科村、三塘村、朱程村3個蔬菜生產加工項目;圍繞“兩縱兩橫公路網和兩河水路網”打造6條旅游觀光休閑帶。以產業集群帶動全鄉經濟發展,推動聯動轉化,惠及群眾,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。
青山如黛,草木蔥蘢。茶園里大人在勞作,田埂上孩童在奔跑,村莊里炊煙在裊裊升起,遠處的工廠里機器在轟鳴......一幅鄉村振興的和美畫卷正在能仁徐徐展開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